close

JOBS首映會門票

今天剛看完<<JOBS>>的首映會 糜亞就等不及要推薦給大家囉~

首映會的門票就是圖一那顆有JOBS貼紙的蘋果喔!

是不是很可愛呢?

 

 <前言>

原本傳聞在2013年4月要上映的Steve Jobs自傳式電影

終於確定即將在2013年9月27日上映!

姑且不論這部電影遭到蘋果共同創辦人Steve Wozniak 批評部分內容不實

但即便是相同的事實也會因角度不同而有相距甚遠的表述吧

因此就讓我們單以電影的角度來聊聊唄~

Steve Wozniak 評論內容:根據 Wozniak 所述,這部 Steve Jobs 的最新傳記電影裡,不正確地神化了 Steve Jobs,並未表現出 Steve Jobs 當初身為一個年輕企業家的缺陷,而且並未呈現早期參與這家公司的其他人應得的功勞。Wozniak 補充道:「我不喜歡很多我認識的人沒有得到他們應有的尊重。」

 

有鑒於糜亞不是一枚蘋果迷 也不是Steve Jobs的粉絲 

也許對"APPLE"缺少了一些共鳴

因此在看這樣的自傳式電影時

還是著重在"生平重要的轉捩點之間 是否足夠環環相扣引人入勝"

簡單地說 就是這部電影

能否讓糜亞了解這些歷程對Steve Jobs產生什麼影響?

何以讓Steve Jobs做了和世人與眾不同的決定?

影響世界至深的APPLE產品究竟是如何促成?

下面有完整電影大綱 如果不想先知道電影內容

請往下拉到電影心得 隨意看看囉

 

<電影大綱>

電影以順述的結構 從Jobs年輕時娓娓道來

和大部分的人一樣 Jobs在年少時期也曾茫然過 

大學畢業後一度和好友來到印度靈修

但不一樣的是 Steve Jobs很快地走過茫然 

並發覺自己對科技對電腦對完美產品的渴望

他的這種渴望也明確表達在片中許多台詞

 

從印度回來後 Jobs到一間遊戲公司上班 

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說APPLE始於遊戲公司的緣故

此時的他已然展現出眾所皆知的完美主義性格

這樣的性格既讓他一輩子荊棘纏身 卻也成就了他成就了APPLE

就在Jobs難以和他人一同工作處事

又適逢Jobs發現好友發明了可以同時顯現目前所有執行作業的家用電腦

這項新產品非常符合Jobs對於未來電腦世界的想像(如今也驗證了他是對的)

於是他和好友在老爸的車庫一同創立了APPLE公司

而後因人手不足又召集了三個朋友 這就是APPLE公司的原型

同時這也是"作業系統"的概念第一次問世

和第一個以家用電腦為發展主軸的公司

(當時連IBM對於家用電腦的發展都還興趣缺缺呢)

 

初期的蘋果一代只是一個面板 一個充滿新概念的面板 根本不是電腦

Jobs還是成功的賣給了電腦零件商 

Jobs也從這位零售商的口中了解到一個簡單卻又實際的概念:

消費者要的是一個像家電般 插電就可以使用的電腦

消費者不要組裝 要買了就能用的!

因而誕生了蘋果二代 同時Jobs找到了第一位APPLE的金主-邁克 

在他的投資下 蘋果二代可謂風靡一時 成為APPLE最重要的產品

就在股價上升&分配之際 Jobs也毅然拒絕讓公司草創之際的夥伴們擁有股份

稱他們沒有資格 理由是如果讓工作能力普通的工程師擁有股份

對於那些優秀十倍的工程師要如何交代?那公司該如何安定?

這也是Jobs被認為品行有虧的第一個原因

另外 他的女友在此時有了他的第一個孩子-麗莎                 

但這時期的Jobs毫無準備 甚至拒絕承認與接受

不願分割任何一絲精力在非工作的領域中

私生女的傳聞則是他被認為品行有虧的第二個原因

 

而後的他 醉心事業的蓬勃 醉心完美的產品

可以說他愈漸偏執 和團隊相處的嫌隙也愈發不可收拾

終於 他和麗莎電腦的研究團隊鬧翻 董事會也明意要他退出該團隊

(注意到Jobs將這個案子以他第一個女兒的名字命名了嗎?當然是願意承認囉!)

而後邁克只好讓Jobs去麥金塔電腦的研發團隊

原本這只是個運作無力 極不起眼的小案子

在他大力推動和資金湧入後 可說是當時他認為的完美之作

卻在麥金塔電腦準備上市之際

Jobs發現IBM抄襲了該系統 

另一方面因成本考量董事會也決意要提高該電腦的售價

於是麥金塔電腦成為Jobs人生的終極惡夢

不但銷售狀況奇差(Jobs一心認為是提高售價的緣故) 

也因對IBM的提告花費了不少預算

就在此時 昔年最初一同創立APPLE的好友-Wozniak也選擇離開APPLE

他倆有一場精彩的對話:

Wozniak認為Jobs變了  

他變得只重視產品 而不重視人 即便Jobs滿口說著產品要和人做連結

當初Wozniak會選擇和Jobs一同創立APPLE 為的是做喜歡的事情與興趣

Wozniak認為這樣下去Jobs不會有好結果的 

而他並不想繼續留在APPLE看到這樣的結果

果不其然 因麥金塔電腦的失敗 股價最終慘不忍睹 公司邁向赤字

Jobs的完美主義似乎沒有給予適當的回饋

董事會對他的不滿也日益增加

最後在董事會決議時 連邁克這位昔日戰友也不再挺他

而讓Jobs找來的行銷鬼才-約翰代替Jobs成為CEO

遭架空的Jobs已是有名無實

最後心灰意冷的離開APPLE

 

場景又拉到七年後

在這七年間Jobs創立的NeXT電腦在市場上也小有名氣

Jobs似乎也沉穩許多 經營著家庭

除了女兒麗莎外 再添一子名為里德

(實際上後來這位妻子為Jobs生了二女一子 電影中僅秀出里德)

而此時APPLE卻陷入危機 股價已是成立以來的最低點 

原本的CEO約翰也因此下台

新的董事會希望Jobs回到APPLE幫忙

思慮中的Jobs回到APPLE和當時的設計總監有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

大致是這樣的:

Jobs看了他的設計圖之後 似乎非常滿意他的設計

於是問到像他這樣的人為何還要留在APPLE?

設計總監回答:因為我還相信APPLE可能回到創立時的宗旨、你的宗旨。

這些話大概觸及了Jobs的心情 讓他最後決意回到APPLE

 

Jobs回到APPLE後 便在董事會的支持下逼走原有的CEO 

就像當年董事會舉手表決換下他一樣

又藉撫慰金的方式讓幾位大老退出董事會 這其中還包括了邁克

從此之後 不再有董事會這個芒刺在背 Jobs總算毫無後顧之憂

大手大腳的創建了接下來大家都知道的APPLE產品

Steve Jobs生於1955年2月24日 並於2011年10月5日辭世。

(他完全不像雙魚座呀 搖頭搖頭!!!)

 

<心得>

平鋪直述 電影手法上沒有特殊亮點

自傳式電影不在譁眾取寵,所以劇情一向不是特別"澎派",尤其是對於科技業一代偉人的刻劃,相較聖女貞德或拿破崙這種較有畫面的人物也有所不同,前者也許在題材上本就較後者弱勢。本片在敘事上平鋪直述,場景又幾乎在APPLE辦公室或Jobs的家,手法與運鏡都沒有特殊亮點,因此整體可說淡然無味,簡單地說,本片像是Jobs一生的簡介,它只是盡可能完整的說完這個故事,卻沒有辦法隨著電影的節奏帶領觀眾的情緒進入Jobs的世界,相信大家更期待的是在看電影的同時,能和有Jobs有所共鳴,認同了解體會每個關鍵時刻Jobs所下的決定。本片在情緒的帶領程度上薄弱,拍攝手法不似大導之作。

 

沒有過度神話Jobs

即便蘋果共同創辦人Steve Wozniak 批評本片過於神話Steve Jobs,但我卻覺得本片沒有過度神話Jobs,照Steve Wozniak的說法,頂多可說是"省略部分內容",但這又何妨呢?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汙點,看這類自傳式的電影,不妨取其精華而自用,這樣就很足夠了。此外,像Jobs這般吹毛求疵的完美主義者,有些人覺得這種高標準的完美神話了他,也有人認為這不完全是做事的方法,Jobs也曾因此跌到谷底,總之,觀眾保握自己判斷的標準就足夠了。

 

電影視角平庸 毫不深刻地表述大家已知的觀點

本片8月中在北美上映後,我就先掃瞄了一下國外的影評,只能說惡評如潮啊,主要批判在以下兩點:

1.以平庸的視角完成了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創新者的刻劃

2.電影同時訴說APPLE公司發展和Jobs私人經歷,導致私人經歷佔過多比重,沒能真正讓觀眾了解Jobs&APPLE何以成為科技業巨頭

只能說大家看完有志一同(?),如同我先前所說:本片像是Jobs一生的簡介,它只是盡可能完整的說完這個故事,而所說的故事了無新意,無論是Steve Jobs的個性、做事的態度、對於APPLE的理念,無非都是早已從傳媒接收過的、已知的訊息,這些訊息早和APPLE產品有著強烈的連結,還有更多討論Steve Jobs的商業文章,也都討論著一致的概念。簡單地說,如果你想藉由本片多了解Jobs&APPLE,那本片可能會讓你失望了。

於我而言,我更想了解的是Steve Jobs為何有這些理念,這些想法是如何深植又令他如此堅持?本片雖提供更多細節和轉折,卻沒有了解他的核心,甚至更確切的釋放他的情感,畢竟電影因片長的關係難以分享太多細節,但絕對應該表露更多情緒,也許是更私人的、不為人知的,甚至是更糾結的。

 

男主角艾希頓庫奇的演技仍值得肯定

自傳式電影中的對話往往都是為了襯托出單一的主角,主角的個性必須相當鮮明,本片在表現Jobs的特質上已在標準之上,男主角艾希頓庫奇對於Jobs言行的揣摩走路的姿態,甚至裝扮上都相當神似,想必從沒見過Jobs本人的艾希頓庫奇必定下了一番苦心,值得肯定。同時艾希頓庫奇也在本片得到新戲路的支持與肯定,喜歡他的粉絲將來勢必可以看到更多不同面貌的他囉!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我是 糜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